鳴金!
戰場上的人,可以撤退回來,攜帶着勝利的喜悅。
長矛兵成為了最後的赢家,戰鬥最少,犧牲最少,隻有少量跑不快的趙軍,成為他們的矛下亡魂。
車兵最慘,抵擋趙軍主力,為秦軍争取時間,戰車全部毀損,士兵死傷大半,斬獲卻是最少。
戰場外,等待進入第三場的将領們,一個個面色凝重,每個人的臉上都看不到最開始的躍躍欲試。
王贲給他們的壓力,讓他們隻覺得肩膀一沉。
肩膀沉了,腳下就穩了。
收起輕敵的心思,認真對待。
他們第三場不再是為了齊國的三座城池而戰,也不是為了完勝趙軍而戰,而是為了個人命運而戰。
這裡面的人,有一個算一個,要是第三場沒有打好,影響到騎兵的命運,誰也别想離開騎兵的坑,全都要一辱俱辱。
找背後的靠山發力,調回到主力部隊?
别扯淡了!
他們是勇猛有餘,卻不是癡傻呆蠢。
對面的龐煖沒有王贲的明确資料,他們哪個不知道?
他們不僅知道王贲是王翦将軍的愛子,更是公子成蟜身邊的紅人,嫪毐之亂中王上的救命恩人。
要是第三場沒打好,想要調離騎兵,那就要背景大過王贲才行。
要是不想葬送自身的命運,那就必須讓騎兵在戰場上表現出色。
“去吧,你們的命運,在自己身上。
”
王贲開口,打破場上的沉悶氣氛。
這一刻,還是來了,無論那些将領是否願意,王贲不會給他時間等着,戰場也不會。
臨走之時,王贲叫住衆人,叮囑道:“全副武裝。
”
其實,他不用叮囑,這些人為了未來,一定會做足準備,不會遺漏任何物品。
而且每個騎兵的裝備,本就是齊全的。
王贲刻意提醒一下,是讓他們充分利用裝備優勢。
第二場的時候,秦軍沒有投擲短矛,趙軍同樣沒有。
若非如此,趙軍投出短矛,刻意輕松打亂長矛兵的陣型,勝負便難以預料了。
“諾。
”
不遠處,數人同時跨上等候多時的戰馬,從士兵手裡接過缰繩。
在他們身後,是肅穆等待的五千騎兵。
每個人的裝備一模一樣。
馬背上挂着一杆短槍,一杆短矛。
短矛用來投擲,借助戰馬的沖擊力,把短矛投擲向敵軍陣營,造成有效殺傷。
短槍是近身武器,雙手持握,借助戰馬沖擊力,利用鋒利的槍頭,刺穿敵軍的身體。
槍與矛不同的是,矛通體光滑,槍頭與槍杆之間,加了一個留情結,防止沖刺過程中,槍身刺入太深,難以從屍體中抽出來繼續作戰。
為了應對短槍脫手、折斷的情況,每個騎兵還有一柄精鐵打造出來的環首刀。
刀身細長,直背直刃,隻有刀頭處,利刃下斜,這是唐代騎兵軍刀才有的特點,刀柄的位置,還纏繞有一段粗布。
與原本的環首刀不同處是,在刀身與刀柄之間,加了一個木制護格,減少血流對持刀的影響。
受煉鋼技術以及成本的限制,環首刀,是當下能夠打造出來,最出色的騎兵軍刀。
一柄揉合多種騎兵軍刀優點的環首刀,成為這個時代,最合适的秦軍騎兵刀。
比漢代環首刀更加方便,鋒利,也比唐刀騎兵刀成本更低,但也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