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章 蒜泥白肉

首頁
    買活第5章蒜泥白肉 此刻不論是于縣令一家還是丫鬟們,都還沒有這個意識,但于太太本能感覺丫鬟們不再值得絕對信任,于縣令嘆口氣,草草梳洗,也換了粗布衣裳——這還是扯了布趕着做的,從前主人家哪裏穿這個,但如今謝姑娘都這麽穿,隻能朝謝姑娘看齊。

     從卧室出來,天色依舊微曦,怕熱,燈懶得點了,屋子裏影影綽綽坐了幾個人,早飯也做得了,一碗碗粥放着,還冒着熱氣,原本這個天氣大家都吃涼粥,粥煮得了用冷水來投,但謝雙瑤不喜大家喝生水,隻好更早一些開餐,這樣方才涼快些,廚娘半夜就得起來做粥。

     配菜是鹹鴨蛋、幾色鹹菜,這幾年臨城縣的百姓吃鹽都吃的大方,一些需要用鹽來做的菜也豐富起來,臨城縣這一陣子有變故,沒人進城賣菜賣肉,家裏都靠鹹菜度日。

    鴨蛋挖開還冒着油,一人切了一半,于康順和于小月匆匆吃了一碗粥,半個鹹鴨蛋,起身行了禮趕緊就往外走,于小月叫着丫鬟梅香,“走了!再不走遲到了——你吃了粥沒有?” “吃了吃了。

    ”梅香從廚房裏蹿出來,手裏還攥着什麽遞給于小月。

    于縣令隔窗看見,有些疑惑,于太太講,“昨日買活軍請你吃飯,殺了雞,又給了一提蛋,昨晚給長富帶回來的,我叫先不動,省着吃,想是廚房偷偷煮了一個給小月補一補。

    ” 于小月是小女兒,自小體弱些,于縣令咳嗽一聲沒說什麽,走出去站在院子裏叫,“長富?” 天還沒亮,城牆外就響起豬叫聲,天色蒙亮的時候香味就傳過來了,是煮肉的味道,城裏一個多月沒聞見肉味,大家嗅覺都敏銳,于太太推推丈夫,“老爺,該起了——昨天謝姑娘說的是有肉賣?” 于縣令昨天吃得飽,也吃到了肉,對豬肉香味沒那樣敏感,打着呵欠坐起來,“是有,讓人早些去,割二兩,問着價錢,若貴就少買些。

    ” 好歹也當過縣令,家底還是有一點,但日後前途未明,錢不能随意花銷,于太太很懂事,嘆了口氣,“曉得的。

    ” 又有些惆悵,“家裏還預備了給順兒定親的十幾兩,如今也花不上了。

    等順兒能定親的時候,誰知道我們是什麽樣子!” 于康順是于縣令次子,長子已在十年前定親,但未婚妻一家宦遊至北,這些年來也早斷了音信,這就是提前太早定親在亂世的壞處,不過于大少爺今年也才二十歲,還有五年寬限,于縣令也就不想這麽多,呵斥太太,“臨城縣是少了你的吃的還是少了你的穿的?前年江省大鬧,連藩王家的孫子都殺了一個,你是想到橋縣去做縣令?” 長富一邊擦嘴一邊走出來,跟着于縣令出了院子往縣衙走,天色又放亮一點,街上已是人來人往,肉鋪那裏擁了許多人,買活軍的人在喊着,“排隊!哪個不排隊要扣買活錢!” 人們便都聽話地排成長隊,站在那裏伸着頭盼望地看着肉鋪。

    一個多月沒見葷腥,買活軍進城之後最肅殺的那段時間已過去,如今開始修路,又要造這造那,大家現在敢掏出錢割點肉——一旦有這念頭,便怕買不上,太陽還沒出來,聽到豬叫就準備着來肉鋪。

     肉鋪上斜吊着、堆着許多肉,長富估量着說,“半扇豬都在這裏了吧?買活軍的豬實在肥。

    ” 于縣令嗯了一聲,在人群裏看到金家的下人已在排隊,而且位次很前,便轉頭對長富講,“快回家給太太報信,晚了怕買不着。

    ” # 橋縣在五六百裏之外,是江省轄下,駐跸的藩王待下苛刻,這也是有名的,前年江省收成不太好,藩王強要加征,當時就鬧起來了,亂民一度攻入縣城,還殺了王府一個領兵守城的王孫,後來兩省聯合調兵方才鎮壓下去,鬧得這樣大,橋縣縣令是逃不脫的,把任上所得全送出去了,好歹免去問罪,改為罷官回鄉。

     于太太愁眉說,“如今倒是有一口吃的,但長遠看還不如罷官回鄉的好。

    我們兩副老骨頭也罷了,兒子女兒怎麽辦?” 于縣令說,“頭發長見識短,你胡說什麽!回鄉?我老家你也曉得,這幾年鬧西賊,音信都不通。

    你老家在北面你不知道?建州賊年年南下打草谷,去年開始渡海到老家一帶,抓回去就是做最下等的奴才!能熬過一個冬天麽?” 建州賊起勢十幾年,是真的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比較起來自然是買活軍要好打交道一些,于太太不敢再說什麽了,親自服侍于縣令洗漱,于縣令問剛才怎麽不叫丫鬟,于太太說,“說這些話時不敢叫她,自從去上過課,識得幾個字,也認識些買活軍,幾個小妮子心思便活泛了。

    ” 縣令家的丫鬟多少也識得幾個字,凡是原本就認識幾個字的年輕人,買活軍都要求他們去上課,想要藏匿人口也是不能的,說實話亦沒有這個膽量,城裏糧食有限,買活軍說過吃完了可能要按人口發糧食,此時藏匿起人口,就等于自己将來可能少了一份口糧。

    縣令家五六個丫鬟,都要輪班上課,主人對奴仆的人身控制已減少,更沒有了法令支持,說白了現在大家都是謝雙瑤的奴仆,于縣令一家已沒有法律身份來使喚這些丫鬟們,一切社會關系全靠慣性運轉。

     馬百戶手底下那批兵丁都赤着上身,褲腳高高挽起,一個個熟門熟路地做活,有人擔水往桶子裏倒去,又加入許多灰色粉末,另一桶是已經攪和好了,深灰色的濕泥,另一批人把濕泥填到夯土路上——路已被挖出一條長坑,正好能容納一個木框子,衆人将濕泥填入抹平,過一會濕泥稍幹了,取出木框子又往下一段填去。

     “修路!”馬百戶說,“彬山都用這樣的路,比黃土路要好得多,又便宜,這叫水泥路!” 于縣令驚異地望着他,馬百戶說了實話,“兒郎們讨賊……不不,兒郎們從前常常在彬山做這樣的活計。

    ” 謝雙瑤看起來并不介意自己被‘讨賊’,反而笑着說,“你們那不叫讨賊,叫扶貧下鄉,至少給我們修了五十裏路。

    ” 原來早是熟手了,難怪這般麻利,想來過去幾年都是這般,拿着朝廷的俸祿給反賊修路!就在他眼皮子底下! 半扇豬在肉案上垛着,剩餘半扇在鍋子裏煮着,于縣令到縣衙的時候謝雙瑤叉着手正看人在院子裏煮白肉,大鍋裏放了一個竹屜,幾塊石頭洗得幹幹淨淨,放在竹屜裏壓着鍋,南方的白肉是這樣煮的,鍋裏要放個東西壓一下。

     淡白色的肉湯沸騰着從竹格子裏冒出來,散發出濃郁的肉香味。

    于縣令昨夜見了葷,今早還吃了早飯,但喉頭依舊動了一下,“謝姑娘。

    ” 謝雙瑤對他抱怨說,“臨城縣都沒個大竈!隻好在院子裏現壘一個,城裏人難道不請客辦酒席嗎?” 于縣令賠笑,“也辦,都是小鍋菜,細席。

    ” 謝雙瑤問,“那些兵怎麽辦,幾十口人,居然也沒個大竈,不搞食堂。

    ” 于縣令不免瞪了馬百戶一眼,馬百戶讪讪地笑着,謝雙瑤打圓場說,“現在都是一家人了,以前的事不必計較太多。

    ” 又問于縣令,“以前修整一裏道路要多久?” 于縣令打點精神說,“若是三十個工,一裏路要五天,縣裏是按這個來征徭役。

    ” 也因此,很少有人在夏天修路,都是冬日農閑了來辦。

    謝雙瑤說,“确實,土路是很不好修的,我聽說富裕地方拌灰漿來修路——” 這就是馬百戶的事了,馬百戶剛好擦着汗小跑進院子,太陽快出來,天氣已漸漸熱起來了,馬百戶又很愛出汗,“謝姑娘!于老爺!”他嘴裏已換了稱呼。

     于縣令既喜歡這樣又不喜歡這樣,但無論如何,這事實都不容改變,他已不再是縣令,失陷在買活軍的地盤裏,還要為一家人找到活路,至少是找到飯轍。

    “馬老爺,馬老爺今日起晚了。

    ” “剛從城門回來。

    ”馬百戶卻不是起晚了,而是先去辦了事。

    “路已開始修了。

    ” “那正好,做兩個時辰,回來吃午飯,白肉也涼了。

    ” 謝雙瑤帶他們一起又往城外走,于縣令一個多月以來第一次出城門,恍然若隔世,擡手略遮着太陽,望着城外景象,“這,這是在做什麽?” 謝雙瑤大笑說,“差不多吧,但修路要是這樣簡單就好了。

    ” 他們已經踩着黃土堆走到前方深處,一路都挖的有坑,兩邊砸了小木棍,還挂了繩索,作為标志,在于縣令看來,這些标志不但是為了修路平直(這他還看得出來),更是證明買活軍在此地的統治已經牢不可破,木棍和繩索對農戶都很有用,附近的農戶竟然沒有乘夜前來盜竊,說明他們已經知道畏懼買活軍。

     “三哥!”馬百戶那三十個兵丁之後,隔了大約一裏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