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六十四章 船厂船坞

首頁
    廖銘禹回到黑河根據地後,便迫不及待地來到地下指揮室,開始操作系統将基地升級。

     這次升級花費了六十萬積分點,幾乎掏空了這段時間的所有積蓄,着實讓他心疼不已。

     不過4級系統基地的權限進一步提升,工廠生産線可以再增加兩三倍,生産速度加快了三分之一,基地輻射面積也擴大了近一倍之多。

     最關鍵是解鎖了船廠船塢,可以建造一座屬于自己的造船廠和碼頭,這可是廖銘禹夢寐以求的東西。

     眼下仰光地區剛剛攻占下,新88軍三個師也需要補充休整,暫時無法調動,而方敬堯率領的新軍201和202師便接替了南下任務,繼續向克拉地峽進軍。

     他們的任務是進一步清掃日軍殘餘,并控制緬甸連接馬來西亞的鐵路…伊索達林線。

     克拉地峽地形複雜,多為山地叢林,在此行軍舉步維艱,伊索達林鐵路是與馬來半島陸上唯一一條交通線路,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隻是這條鐵路北起勃固,南至巴郎總長上千公裡,特别是南段線路沒有什麼維護年久失修,其狀态非常糟糕。

     即便是占領後想要修複也是一件難事,至少短時間内不可能用它來建立交通線,就連當初日本人也是走海陸,而非利用伊索達林鐵路運送士兵。

     克拉地峽群山連綿,又處于熱帶區域,雨林毒蟲瘴氣肆虐,經常遭受台風侵襲,環境惡劣程度比起讓人談之色變的野人山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裡如果不依靠火車軌道這類交通工具,想讓士兵用兩條腿行軍的話…非戰鬥減員會達到一個恐怖的數字。

     随着仰光戰役的失敗,日軍認清了現實,準備徹底放棄緬甸,全面退守馬來西亞。

     南下的鐵路短期是指望不上了,這個時候系統基地升級後可以建造的船廠船塢卻成了關鍵。

     廖銘禹結束黑河基地的事務後又立刻飛到了仰光。

    城内及其周邊的戰後重建工作還在進行,除了征集來的民夫,還有部分士兵也加入其中。

     打掃戰場,清理廢墟,修複重建…安置衆多因為戰争而流離失所的當地民衆,最重要是要修建機場和一些軍事設施。

     這方面繁瑣的工作全都壓在了孟煩了身上,把這家夥累得不要不要的,天天在指揮部大倒苦水。

     以前都是實行軍管模式,用軍隊那一套管理地方,在戰争期間沒有辦法,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一旦進入和平時期,該怎麼處理地方政務就讓人頭疼了。

     讓那些老兄弟打仗還行,落實到民生建設這方面基本都不是那塊料,地方行政的這類人才太缺乏了。

     廖銘禹也是沒辦法,隻好先将阿譯從後方調過來,配合孟煩了處理這一堆事務。

     如今的阿譯在作戰部隊曆練許久,已然可以獨當一面,後來新軍成立又把他調到了黑河基地,負責新兵整訓和根據地建設工作,也算是幹得兢兢業業。

     不管怎麼說兩人的文化教育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