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拯救大兵关羽,刘封的部署

首頁
    就在申耽以為劉封不願意赴宴作見證時,劉封徐徐開口:“原本我不願幹涉申征北的家事,可申征北對我如此坦誠,我也不能寒了申征北的心意。

    ” “明日我定會親自赴宴,祝賀申征北父女重逢。

    ” 劉封的回答讓申耽心中懸着的落石也終于落了地。

     不怪罪就好! 我雖然是上庸太守,但在這上庸我是誰也得罪不起啊。

     想到稍後還得宴請孟達,申耽的心情就變得不太美麗。

     盡管申耽是上庸本地的豪族,但形勢比人強不得不屈服。

     蒯祺“死于亂兵”,讓申耽對孟達十分忌憚。

     聊了幾句後。

     劉封就帶着田七離開了申耽的太守府。

     今日申耽還得宴請孟達,劉封留在這自然是不妥的。

     況且。

     劉封也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辦。

     自覺醒記憶後,劉封就第一時間派了騎兵斥候去打探漢水沿岸城池的氣象情報。

     關羽雖然會在八月水淹七軍,但具體何時水淹七軍劉封也難以确定。

     劉封唯一能用作參照物的,就是氣象變化。

     按史料記載,當時的樊城“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

     洪水竟然能在地面達到了十幾米的高度,這都是百年難遇的大洪水了。

     僅僅隻是樊城一地的氣象降水是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洪災的。

     更可能的是,整個樊城及其上遊的漢水流域都發生了大降雨。

     至于這個流域有多大,是否也包括上庸、房陵等地,劉封并不清楚。

     畢竟劉封也不是專門研究天象地理的專家。

     劉封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用現有的手段去打探漢水沿岸城池的氣象變化,以此來減少已知情報和實際情況的時間和地理誤差。

     不僅如此。

     劉封還派遣了剩下的騎兵去繪制房陵到秭歸、房陵到麥城等重要地點的地理。

     在這個沒有衛星地圖的時代,盡可能的掌握實際地理是克敵制勝的關鍵。

     就譬如申耽給劉封的地圖上,标注了房陵到麥城地圖距離約二百八十裡。

     是否真的隻有二百八十裡、是否有改道情況、沿途水源和幹柴是否支持兵馬行軍、如遇上下雨道路是否會變得泥濘等等,劉封都必須派人驗證。

     劉封要解決的,也不僅僅是申耽孟達和行軍,還有更重要的決策。

     關羽要不要救? 肯定要救! 如果不救關羽,劉封不如自挂東南枝,沒準還能再次變成失憶青年劉莽封。

     這樣死亡的痛苦就由失憶青年劉莽封來承擔了。

     可要救關羽,又該如何救? 去樊城助陣嗎? 不。

     劉封從一開始就否掉了去樊城的想法。

     因為這是條絕路! 劉封很清楚,如果沒有漢水暴溢淹了于禁七軍,關羽是不會想着征調荊州後方兵馬以及連呼上庸兵馬去助陣的。

     關羽一開始的目的其實就是例行打襄樊。

     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撤。

     這些年關羽打襄樊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了。

     有便宜就占沒便宜就跑,早就習慣了。

     就譬如某個叫楊儀的,就是關羽某次例行打襄樊的時候棄曹投劉,如今都成漢中王麾下的尚書了。

     隻是關羽沒想到這次連天都不幫曹操。

     一場洪災,讓關羽抓到了戰機。

     竟一次性斬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