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9章 地窨子

首頁
    因近期沒有太要緊的任務,于是島民們決定到後天也就是大夥兒來荒島整一年的那天,全員回一趟老營地。

     當時張剛由于腿腳不便就不用去了。

     大家要去緬懷一下過往,祭奠在那場事故中不幸遇難的同胞,也算作是他們這段時間辛苦勞作的一個調劑放松。

     另外此行還有個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去将那一地的番薯都收回來! 要知道秋收這可是比建房修屋都重要的一項活計。

     根據陳婉婷估算,他們這一趟少說能收獲七八百斤番薯,倘若更理想的情況下,收成沒準能突破千斤。

     上千斤番薯啊,這樣的收獲怎能不讓人喜悅?到時候他們隻需留出幾十斤番薯用來育苗,其餘的都可以成為大家日常食用口糧。

     兩位資深大廚李俊跟陳婉婷早就将番薯食用方法琢磨了個透,除去正常的煎炸蒸煮外,他倆還決心拿出百十斤番薯用來制作澱粉,然後再拿百十斤出來漏粉條。

     粉條顧名思義就是以澱粉類作物如土豆、紅薯等做成的條狀食物,晾曬好的粉條既能拿來炖骨頭、炖肉、也可以加上肉湯跟配菜做成酸辣粉,當然在沒有食用醋的前提下,大夥兒完全可以稱之為辣粉。

     為了更好的儲存番薯,李俊跟趙鋒商量在這之前他們還得先挖個地窨子才行。

     現在很多城市裡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地窨子是為何物,其實這東西在二三十年前的農村裡非常常見,幾乎家家必備,李俊記得很小的時候他家院兒裡就有一個。

     要說這種地窨子有什麼作用呢? 其最大的功能便是用來儲存,地窨子能夠有效防止瓜果腐爛變質并延長它們的存放時間。

     衆所周知,地瓜這種作物其實是非常容易發芽和腐爛的,舊時候又沒有什麼靠譜的保鮮技術,所以人們别出心裁的想到在平地上挖個數米深的洞,然後利用土壤的保溫特性,在地下營造一個冬暖夏涼的恒溫空間,如是地窨子這種東西便應用而生。

     農村裡常見的地窨子深度一般在兩三米到四五米之間,李俊記得小時候他家裡那個差不多有個五米深。

     直徑則是一米五左右,整體上要比林子裡那些陷坑小很多,地窨子邊緣同樣得留好便于上下攀爬的凹槽。

     但是與陷坑不同的是,地窨子底部還要往四周掏個更大的儲物空間,到時候人們在竹筐或者木桶上綁根粗繩,裝滿紅薯後将其慢慢吊到地窨子底部,然後再将番薯整齊的碼放在儲物空間裡。

     到食用時,人下到底部将紅薯或者其他瓜果裝筐吊上來即可。

     這個地窨子你别看說的那麼簡單,但實際上真用起來還是頗具危險性的。

     一般而言,地窨子存在的危險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這東西需要在底部垂直的挖個坑之後再往四周拓展,因此如果土層過于疏松或者地窨子的深度不夠時就容易出現坍塌,若是坍塌時底部恰好有人在勞作,那麼多半情況下此人都會兇多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