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步驟中,磨番薯是一項最耗時也是最為煩人的工作。
待天晴後,在陳婉婷指揮下,他們齊力将所有家夥事兒都擡到院子裡。
每個人面前放了個大一些的陶盆,陶盆内置一個簡易的鐵質刨絲器。
陳婉婷給大家示範了磨番薯的細節流程。
她左手按着刨絲器,右手拿個番薯使勁在上面來回磨擦,直到将其擦的拿不住了再換下一個。
在她帶領下,五六個人齊上陣一直忙碌了大半天才将将磨完五十斤左右的番薯。
“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幹完啊?姑奶奶這次真的感受到絕望了!”劉青穎焦躁的站起身,使勁揉了揉纖腰。
“快啦快啦,今天就磨這些”陳婉婷同樣累到不行,不過在吃苦這方面少婦姐絕對可以甩劉青穎三條街。
山田新跟崔善雄在磨好的番薯加了足量淡水,而後一遍遍的淘洗,過濾掉其中雜質。
等雜質過濾掉,水也被澄清後,再将上層清水小心翼翼倒出來。
随後趙鋒跟李俊二人擡着盛有澱粉塊兒的陶盆放到了魚塘旁邊的空地上,隻要将瀝過水後的澱粉塊兒放在太陽下暴曬上三四天,待其幹燥後便成了可食用的澱粉。
李俊估計他們這一百斤番薯弄完後怎麼也能收獲二三十斤純澱粉,這樣的分量應該足夠未來一年内所有人員食用了。
其實主要還是考慮到倉庫裡的番薯并不非無限量供應,再加上澱粉一般都是用作勾芡用,因而做這麼些也就可以了。
不過後面的粉條倒是可以多漏點,想象一下到了冬季天寒地凍的大雪時節,端來小陶爐,坐上陶鍋,将那東西跟豬肉、排骨美美的炖上一鍋,再加入兩把野菜。
等到鍋裡燒的咕嘟開,大夥兒圍爐喝茶吃肉,絕對能讓所有人都饞的睡不着覺。
其實粉條的做法與澱粉工藝大同小異,不過是在成品澱粉的基礎之上又加了幾個步驟而已。
李俊初中時候曾給鄰居家幫忙做過粉條,雖然過去了那麼多年,但其中很多步驟還是大緻能夠記起來。
根據他的回憶,在有了澱粉的基礎上,島民們要做成粉條還得需要好幾個環節才行。
首先他們要将番薯澱粉混合着溫水攪拌成完全的糊狀,并且得确保其中絕對沒有面疙瘩存在;
随後要迅速将燒開的熱水澆入上述澱粉糊糊中,将其做成薯粉芡;
緊接着将适量幹澱粉慢慢加入到薯粉芡中,像和面一樣進行大力揉搓,這也是整個粉條制作過程中最麻煩的、最累人的一步。
在揉搓的過程中它們要時刻注意和面的稀薄程度,反正硬了就加薯粉芡,稀了就加澱粉。
就這樣一直揉,一直揉,直等到盆裡的薯粉混合物被揉成那種流體形态。
接着将這種揉好的混合物加在一個底部全是小孔的漏勺裡,放在一口燒開了熱水的大鍋上。
然後拿個小木錘在上方慢慢捶打,流體薯粉受到外力撞擊不斷從漏勺孔洞裡掉落,進到鍋裡後被煮熟才變成真正的粉條。
最後隻需再将濕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