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余切的决定一

首頁
    1983年夏天相當炎熱,渝市萬縣太白岩腳下,一株黃桷蘭樹前圍着一群市民,大家都仰着臉瞧着樹幹上粘貼的布告。

     布告上說:《紅岩》雜志社征求文學作品,每千字五元起,下面蓋有鮮紅的大印。

     五塊錢,可以買三斤豬肉,或是十斤雞蛋。

     作為川東門戶,萬縣地區的月工資水平在30元到60元之間,這是城鎮裡的水準,鄉村地區更低。

     而一本《紅岩》雜志要四毛錢,并不便宜,尤其是圍着的人大多穿便宜的藍灰色化纖、粗布。

     然而,布告面前,有不少定期購買《紅岩》雜志的市民,當然也包括其他文學雜志,比如《當代》、《昆侖》以及《川省文學》…… 這是一個《安娜卡列尼娜》這種嚴肅文學動辄賣出幾百萬冊的時代,大量“純”文學雜志得以暢銷,廣大群衆對文學的熱情難以想象。

     即便物質再怎麼貧乏,人們也舍得購買一些消遣。

     不少家庭省吃儉用也要買收音機和電視,它不單是人的饑餓問題,而包含了對精神世界的複雜追求。

     —— 餘切從人群中擠出來,找到他那二八大杠,撥了下鈴,匆匆往郵局騎去。

     他要寄送的,正是這次征文的投稿,一篇名為《天若有情》的中篇小說,十來萬字。

     得益于刊物和出版條件的變化,大量二三百頁頁碼的文學期刊創辦,中篇小說很吃香。

     比如管谟業的《紅高粱》、李存寶的《高山下的花環》,阿成的《棋王》,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稿費也很不錯。

    作家在這時候是有錢人。

     餘切有個四十年之後的靈魂。

     上輩子他是小有名氣的網文寫手,正在攻讀自己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前身則是複讀兩次考燕大卻總是棋差一着的同名同姓倒黴蛋,于高考前夕眼前一黑,挂在了自己的課桌上。

     餘切繼承了這位的遺願和記憶,前幾天,他如願拿到了燕大的錄取通知書。

     現在讀書的性價比很高。

     今年,大陸會畢業第一批完全本土培養的博士生,這些人的普遍水平不高,跟不上世界主流水準,但數十年後,因為占了坑,拿到了遠超實力的江湖地位和資源。

     沒辦法,八十年代的空白太多了。

     文壇也不怎麼樣,比如這一時期某重要流派稱之為“現代派”,主張全盤照抄和文藝複興歐美自20世紀以來的各種作品,十年二十年走完别人百年走過的路。

     于是出現了涉及“陰暗面”、“獵奇”、“性”、“潛意識”等風格作品,以及創作在道德判斷上暧昧不清的人物,嘗試意識流,多線叙事,荒誕描述等等。

     你是否感到這些出現在鄉土中國十分抽象? 抽象就對了,本來就是無根之木、東施效颦。

     以餘切的知識水平,在這個時代熬十來年,混個智囊進社科院問題不大,再次,他也能創業二十年後上富豪榜。

     他可以有決定一,決定二,甚至決定三,牌太多簡直打不完。

     但餘切決定,先把自己的天賦帶到文壇上。

     83年是個特殊的分界線,似乎正進入到文字工作者的黃金年代。

     往前看,料峭的寒意逐漸消失,對文字的包容度變高,往後看,合法賺錢的路子并不多,因為春風這時候還不明朗,不免會把脆弱的蘆葦連根拔起。

     所謂槍打出頭鳥,這十年間,做生意不是好選擇。

     起碼還不是時候。

     有港地戶口嗎? 有台胞證嗎? 還是老實寫小說吧。

     這次投稿的《天若有情》,是一個後世看來普通的商業故事,劇情、人設相當程序化,然而,放在這個年代會有奇效: 【涉黑華弟因搶劫案被警方追捕。

    在逃避追捕中,他挾持了港地來投資的富家女JoJo,兩人意外生情。

    】 【盡管身份懸殊,JoJo仍選擇跟随華弟。

    然而,随着黑惡團體老大的追殺,他們的生活陷入危機,被迫走上逃亡之路……】 原劇情出自7年後的1990年在港地上映的同名電影,由華仔和吳倩連主演,拿到近1300萬港币票房。

     排在它前面的,是《倩女幽魂》、《賭俠》、《賭聖》等作品。

     故事的最後一幕是極精彩的,富家女穿着華弟給她搶來的婚紗,在馬路上狂奔,等着華弟來娶她,因為華弟承諾“天亮了”就會和她結為連理,可惜的是,立下這個flag後,華弟在當晚搏鬥中大腦受鈍物擊傷不治。

     說明什麼? 說明混黑的人不得好死。

     它寫成小說會吸引人,不因為餘切不錯的文筆和潤色,而因為現在是1983,令無數人銘記的1983。

     無比的需要一個聲音告訴讀者: 當個老實人,别作死。

     要是真有小混混看了小說,改變了人生軌迹,那我就功德無量了。

     不求娶到港地富婆,至少不會吃花生米。

     餘切想到這裡,使勁兒蹬了兩腿自行車踏闆! 我乃佛陀轉世是也啊,真真是大慈大悲。

     “讓一讓!” 眼下萬縣城區遍布的大馬路還沒有出現,經過郵局的是一條狹長泥土路,時不時遇見少量客車、貨車和自行車。

     萬縣城區和鄉村之間的運輸更多依賴渡船或小型貨車,長途運輸則主要通過長江的水路航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